朱巧云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女,宁夏中卫人。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文系副主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等科研、教改项目1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十多项。在《文艺理论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江苏社会科学》《暨南学报》《中外论坛》(美国)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第六批校级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会副秘书长。


学习经历


1989.9-1993.7 宁夏大学历史教育学士
1995.9-1998.7 宁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
2001.9-2004.7 304am永利集团文艺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93.71995.9 宁夏中卫镇罗中学
1998.72000.9 宁夏大学研究生处、中文系

2004.7—304am永利集团中文系

2012.72013.8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


比较文艺学,主要从事海外华人诗学家、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研究。


教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文学概论、比较文学概论、文艺心理学、西方文论等9

硕士研究生课程:、文艺学专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美学研究、比较文艺学等9


著作、教材、古籍整理等


专著《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1月。

主编《出花园——暨南中文本科剧本创作精选》,安徽师大出版社201610月。

参著李凤亮主编的《移动的诗学——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观照的海外视野》,304am永利集团出版社20123月。

参著荒林、苏红军主编的《中国女性文学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月。

参编赵维江等主编的《经典诗文三百篇》,304am永利集团出版社20128月。

参与点校《梁中丞遗稿》、《许忠直公遗集》,海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合作校注《西夏纪事本末》,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


主要论文


《试论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理论》,《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6期。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误读之反思》,《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故园千里梦  休戚总相关——试析叶嘉莹诗词中的“中国情结”》,《暨南学报》2003年第1期。

《论叶嘉莹对花间词美学特质成因之探讨》,《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宗白华美学研究方法论及其文化与跨文化意识》,《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客观、纯美论温词——叶嘉莹对温庭筠词的跨文化解读》,《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馨香不泯梦窗词——叶嘉莹对吴文英词之新解》,(美国)《中外论坛》2005年第3期。

《中国大陆叶嘉莹研究述评》,(台湾)《国文天地》246期。

《学生是我学术生命的延续——304am永利集团饶芃子教授研究生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现代教育论丛》2005年第2期。

《关于<述善集>所收张以宁诗文的几个问题》,《宁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心仪冥契王国维——叶嘉莹的“王国维情结》,《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艺术与智慧之光——谈饶芃子教授的研究生教学》,《暨南学报》2008年第1期。

《混沌之思——论叶嘉莹的诗学理想》,《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边缘的文学世界——现当代海外华人古体诗词论》,(美国)《中外论坛》20125期。

《论孙康宜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多重意义》,《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美国<中外论坛>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美国)《中外论坛》,2013年第2期。

《诗与数的双重奏——论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的诗词文赋》,《中外论坛》,2013年第6期。

《边缘人的身份吁求——澳门女作家林中英<重生>解读》,《宁夏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现当代北美华人古体诗词的审美意蕴》,(美国)《中外论坛》2015年第4期。

《海外华人古体诗词创作的文化意义与诗学意义》,《中国韵文学刊》2017年第1期。

《欧洲龙吟诗社与欧洲华人诗词创作》(美国)《中外论坛》,2017年第3

《论当代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经典特质与经典化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年第4期。

《东南亚华人诗社与古体诗词创作论略》,《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8年第2期。

《中国诗学走向世界的途径探索——刘若愚境界论的建构及其诗学意义》,《暨南学报》2019年第5期。

《刘若愚实用翻译理论论析》,《南京师范大学永利学报》,2019年第2期。


主持的主要科研、教改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及思想的文献整理与研究”第三子课题负责人。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刘若愚诗学理论研究”。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探究式教学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以文艺学课程群教学为例”。

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现当代海外华人古体诗词团体及创作研究”。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tzhqy@jnu.edu.cn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