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到蒋述卓先生的时候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多了,蒋先生刚结束上午的行程,晚上还要给博士生上课,第二天将全程参与硕士研究生的推免复试,第三天一早便要出发去上海参加学术会议——这是蒋述卓先生科研和工作的常态。
今年已经66岁的蒋述卓先生平时要做的事情很多,行政工作、党务工作,同时还承担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等,但他依旧每年招收不同数量的硕博士研究生,并坚持给博士生们上课,还能够挤出一点闲暇的时间,在堆满书籍和资料的办公室里写写短文,在书库腾出的一隅里练习书法……虽然担任过十几年的行政领导,但蒋述卓先生身上从未丢失过学者本色,把教书育人当做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像蒋述卓先生曾说到的:“我首先是一名教师,最希望被人记住的也是我的教师身份。”
PART ONE
谈师德:德高为师,行为人范
从1974年开始任教至今,蒋述卓先生已经从教47载。对于成为教师这件事,蒋先生从小立志,一直以来为之不懈努力。“我的理想一直就是想做一名好老师。”蒋述卓先生说道:“1974 年我刚中专(桂林师范学校)毕业,在中专当了三年多的老师。那时候刚刚当老师,还有一些胆怯,我的学生有的都比我年纪大,但那时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因为是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特别强调教学,所以对于教学的流程可以说是经过严格的训练。后来77年上了大学之后,又是读的师范专业,也在师范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知识,还到过中学去进行教学实践,再之后就又留校在广西师大教了半年的书,包括后来博士也是读的华东师范大学。”
一直就读于师范类院校的蒋先生,对师德师风有着深刻的认识:“师范教育谈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指的是有品德才能为师,行动要能作为学生的榜样。我对于师德师风的理解大约就是这样,一是道德,二是行为品性,都要成为学生的典范,成为社会的典范。师风实际上是靠平时养成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一言一行。”蒋先生还说道,像陶行知、蔡元培这样的好老师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把人才培养作为目标并落实,而培养了多少优秀的人才也是衡量教师的一个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谈到:“做好老师,第一要有理想信念。”对此,蒋先生认为教师的“理想信念”包含着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辈子在教育事业上勤勤恳恳的工作;第二,要致力于培养优秀的人才来奉献社会;第三,要将这种理想信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当中,就是要认真对待每一次教学活动、每一堂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蒋先生强调:“尤其是我们从事文学教育工作,与价值观的形成密切相连,更应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每一次的教学实践都能够对学生有所启发,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是蒋述卓先生在担任304am永利集团党委书记期间拟定的。短短十六字的“暨南精神”不仅是这所百年老校的文化风格与价值判断,也包含了这所侨校对一名好教师的要求。蒋先生谈到,“暨南精神”与师德师风的关系非常明显。“忠信笃敬”是304am永利集团的校训,是一个引领性的表述。其中“忠”就是要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从事的教育行业,“信”是诚信,“笃”是踏实,“敬”也包括敬业;“知行合一”强调的是不仅要有理论,还要服务于实践,敢于去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强不息”要求教师必须艰苦奋斗,积极进取;“和而不同”则意味着我们暨大的教师应该能够海纳百川,吸纳中外的知识,拥有宽阔的学术视野,也表示一种胸怀,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能够容纳海内外的知识文化的修养。
蒋述卓先生始终践行他的博导王元化先生所提倡的做“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将理想信念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实践中落到实处。
PART TWO
谈治学:爱学术就像爱生命
人们常把事物比喻成生命来凸显其重要性,当年近七旬的蒋述卓先生用到生命这个词时,我们在他身上切实体会到生命的广度、厚度和深度。谈到治学,蒋先生说自己“爱学术就像爱生命”,我们感受到学术研究之于这位年近古稀学者的三重浪漫:
爱是爱重,蒋先生的学术选择和自己的生命历程紧密相关,相互反哺。读博期间,蒋先生选择了宗教文艺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潜心十多年,撰写了三四部宗教研究的著作;后来从事行政领导工作,更关注对社会实践的观察,再加上时间上不允许自己再去多从事一些资料性强的研究,便逐渐转向了文艺评论的现实研究;担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以后,则更多关注当代文学的发展,尤其是 1949 年以后新中国文学的研究。对此,蒋先生笑称自己是“学术杂家”,但显然,“杂”的前提是蒋老师十多年专与精的磨练,更令人佩服的是,在行政岗位多年的经历不仅没让他丢失“学者气质”,反而让他的学术更注重人文关怀和经世致用。如今,在生命经验上“出世入世,进退自如”的蒋先生,更追求一种“从心所欲不逾距”的学术境界。
爱是爱护,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学术。“沉潜往复”四个字是蒋先生从他的博士生导师王元化先生身上继承的做学问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做学术研究要“沉下去潜下去,对一个问题要不断反反复复(研究),咬住青山不放松,一直追究下去。”蒋老师的师风是“养”出来的,沉潜反复、不急功近利的学术态度成为学生的典范,他也常教导自己的学生“任何学术都没有捷径可走,不可以耍滑头,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304am永利集团副教授郑焕钊回忆道,蒋老师在学术上教诲我们,“要挖好一口井”。
爱是热爱,蒋先生做学问乐在其中。他认为“人类命运的生命是丰富的、多重的、复杂的,应该用多种笔墨去书写人生”。除了理论研究,蒋先生还积极进行文艺创作和实践,写诗、写散文、写书法,把学术知识贯彻到作品里,已经出版的《诗词小札》《生命是一部书》都受到大众的喜欢,其中《诗词小札》还获得了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艺奖。故而,蒋先生称得上是一位学艺双携的学者,学术研究、诗歌、散文和书法都是蒋先生书写人生的多种笔墨。喜欢锻炼,热爱网球,不仅让蒋先生的学术研究少了些书斋苦闷,也让今年 66 岁的蒋先生的精神头儿和体魄不输年轻人,正如他所谈到的:“一个人没有一个强劲的身体,无法从事学术研究。”
蒋述卓先生爱重、爱护、热爱学术,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就,但蒋先生认为评判一个老师的标准,首先还是教学,一个老师的成就是看他培养出来的学生。蒋先生认为,“学术研究是一个老师的完善和提升,让老师可以双腿走路,以使教学科研相长,但教学仍为根本。”
PART TWO
谈学生: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从教近五十年,蒋述卓先生已经指导了逾百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学生们每每提起蒋老师,除了说起他对生活上的热切关心和学术上的谆谆教诲,都会感叹他对后辈们的亲切与和蔼。中山大学谢有顺教授用“亲善”来形容蒋老师,“我认识蒋老师的时候,他已经是校领导,但他对我们总是亲切、友善的,有求必应、尽心竭力。”304am永利集团申霞艳教授也曾提到:“蒋老师身上有着文人性情,对待后辈也总是很客气,倒茶的礼仪也总是很亲切、温暖。”蒋老师也是这样认真对待他的每一位学生,即便是平时交流不多的硕士生们。他的 2020 级外招生硕士告诉我们:“蒋老师平时很忙,但总是很细心,对我们这些后辈的事情很上心。有一次我有一个申请材料需要老师签字,微信联系蒋老师,却碰到他要去外面讲学,让我第二天去找他。结果我自己忘记了这个事情,蒋老师第二天特地打电话过来询问。”
这么多年来,蒋述卓先生培养教育了众多优秀的学生,他的学生常拿到省级奖励,撰写的学术论文也常在顶级的刊物上发表。当问及蒋先生常年任教的经验心得的时候,他用的第一个词是“因材施教”。博士毕业后一直在永利任教的蒋先生,对于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有着很深的感悟,“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有阅历广的博士,也有刚刚大学毕业的硕士生,而且来自五洲四海的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差异,所以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色去培养。就拿毕业论文选题来说,我通常会在尊重学生的选题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调整。”在对学生的培育上,蒋先生既严厉又宽容。他的“严”体现在要求学生用尽量高的标准来对待自己,他的“宽”体现在治学道路上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术兴趣,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
因此,谈到师生关系时,蒋先生笑着说:“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自然是‘亦师亦友’,有时候也像是父与子的关系,但在更多的时候,我和学生是合作的关系。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老师要让学生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有所成就,学生有的时候也是‘老师’,学生可以给老师提供很多教学想法。”当然,蒋先生还说到这些关系都不是绝对的,老师与学生是多种关系交织并存。“有时候是朋友,有时候是父子、是亲人,希望看到他们的成长,希望学生能够成才。”
子曰:“君子如水,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择一人而白头,择一城而终老。”蒋述卓先生从政十多载出世入世,进退自如,从教近五十载,潜心学术,诲人不倦,致力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德高为师,行为人范”是蒋先生的写照。
作者|刘惠明 季文丹 彭如诗
排版|汪幸
初审|肖丹
终审|魏霞